奋进百千万,文化在振兴。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首届“文化下乡”系列活动最后一场汇演圆满落幕,白字戏、麒麟舞、五福金狮、渔歌、罗山拳、南少林拳、竹马戏、斗笠舞等传统非遗轮番上阵、扣人心弦。非遗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弘扬。至此,深汕已累计举办“文化下乡”系列活动22场次,覆盖21个村(社区),观众近1万人次。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文化下乡”系列活动来到赤石广场。
文化沁万家 白字戏传承人纷纷助阵
在广东省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大背景下,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由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政办公室主办的“文化下乡”系列活动,以“文化进万家 传承进行时”为主题,22场巡演入镇入村沁民心,为深汕建成广东东部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在鲘门天水宫举行的“文化下乡”开幕式上,国家级白字戏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吴佩锦演绎了名段《徐九经升官记·当好官》。他说:“白字戏是深汕的家乡戏,麒麟舞班、渔歌队、罗山拳馆等非遗方阵常有表演,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良好传承。”吴佩锦先后走进圆墩村、吉水门村、赤石桃花源献艺、“支教”,亲身践行“文化下乡”。
春节期间,蛟湖村“文化下乡”活动也安排了白字戏表演。“感谢深汕党政办为蛟湖村民送上新春厚礼,期待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文艺节目来到。”退伍军人叶石明带着侄孙来看戏后感慨道。
“百千万”铸文 数百年的非遗藏不住啦
随着“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穿行于鹅埠特色街区,30米大道两旁商铺林立。转角处,“五福金狮”助阵“文化下乡”活动,5名70多岁的舞狮表演老师傅坐上位,成为城内村非遗“新老交棒”亲历者、见证人,非遗文化“传帮带”成佳话。
城内村,5位老师傅坐阵舞狮表演。
“五福金狮由‘五福狮、青猴、金猴、精绍和、赣绍和’5个角色组成,寓意着五福临门。”城内村村民小组长黄招贤说,五福金狮表演主要分布并流行于鹅埠、梅陇的乡村,是广东省独具一格的舞狮表演形式,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海丰麒麟舞。
“文化下乡”活动期间,水美村盖仔狮20余名表演者集结排练,西湖村老龙坑举行舞龙庆元宵活动,金石寨吉威馆数十名少年练起罗山拳,红泉崇麟醒狮队20余名少年在鲘门集结演出,而在辖区成立的深汕罗山忠義堂,更是助阵多场活动。
据悉,在蛟湖村、金石寨、大澳村等地,还有民间麒麟狮队伍在培训传承人,只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走上舞台表演。
来自小漠的艺术爱好者刘仁德是“文化下乡”活动的“常客”,他联合海丰、惠东退休人员弹奏粤曲、潮乐及海丰八音等传统乐曲助阵演出。
旺渔村渔歌队代表人苏庭与女儿郭永棉、孙女苏培轩,老中少“三代同台”,生动诠释了深汕渔歌“代代传”。她们领衔演唱原创渔歌《跋涉者 织网歌》,旋律朗朗上口,引发全场合唱,唱出了新农村、新渔民、新生活、新喜悦。
旺渔村渔歌队代表人苏庭与孙女苏培轩。
文化正振兴 镇村齐发力聚人心
“文化下乡”巡演期间,从商圈街头到田间地头再到渔港码头,总会传来悠扬笛子、二弦声、锣鼓唢呐声激越,扬琴声不断,与唱响的渔歌、白字戏形成乐感层次丰富“交响曲”引过往游客瞩目。
活动现场也成为了小朋友的乐园。鲘门镇中心小学、新里小学等学校儿童舞蹈队均助阵“文化下乡”,丰富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
非遗知识抢答环节踊跃举手的小朋友。
活动得到了各镇村以及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在蛟湖村汇演期间,干群全力配合,从紧急沟通场地到圆满办成,用时不到24小时。而这并不是个例。赤石镇党委委员陈锦存是位资深文化迷,镇上每场演出都亲力亲为,为工作人员、群众准备饮用水,给演员备好便餐,无微不至。小漠镇文化站长李瑞武是小漠专场“总策划”。他张罗演出场地、演出人员,制定演出节目单,还亲领渔歌队、传统舞蹈队参加了多场演出,台前幕后总有他忙碌的身影。南香村党支部书记林志明是村文化演出“总管家”,他多次自掏腰包,为南香村联義馆组队付出不少心血。旺渔村党委妇女委员苏爱梅当起渔歌队“后勤”,哪里有渔歌,哪里就有她,是渔歌队员们非常信任的知心大姐。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界面